天才一秒记住【青草文学】地址:qcwx1.com
自从来到宣府,朱由校亲身体验到了大明边地军民生活上的困苦;而这种困苦,不仅仅是边地汉民,依附于宣府周边的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的日子也都不好过。
为了解决这座九边最大军镇的一系列民生问题,朱由校刚来不久,便决定向后世的种花家看齐,在宣府全面开放与蒙古的边贸互市,并修改原本的“市赏”条件,把依据蒙古方面前来贸易人数来下发赏格,改为依据双方贸易量和贸易物品的紧缺程度来制定不同的赏格。
比如说,一千匹经过勘验合格的战马,除了正常贸易获利外,凭借通商路引,不仅能在大明这边获得免税权,还能一次性领取千两白银或与其价值相同的盐、铁、茶等物。
其余物品如皮毛、牛羊则依据季节不同和货品质量来定下不同等级的赏格;这条政令刚刚下发半个多月,宣府周边的边贸交易量一下就翻了两翻,往来的商人们不仅赚了个盆满钵满,还直接带动了百姓参与商贸的热情;毕竟,只要有膀子力气,就是在商队里装卸大车,那也比土里刨食赚的多了。
而大明这边所放开的盐铁,又向来都是交易的大头,内官监虽然垄断了这两项交易,却破天荒地采取了低价倾销的模式,就是寻常百姓,也能定期领上一份盐引、铁引,只需转手卖给商队,便能赚上一些“对缝”银子。
一开始,卢象升这位宣行军大都督是十分反对向商人百姓开放盐铁贸易的,但当他给皇帝献上贩卖霉米的计策后,又举一反三的给食盐里全都添上了“作料”。
所以,现在的卢象升每天反而苦恼各种加料的米盐有些供不上量,那反对的事情倒是绝口不提了。
至于铁,按朱由校的话说这些东西即便大明禁售,私下的交易其实照样不会少了,而朝廷还收不上税;所以除了能够制造武器的精钢,这铁和铁器,只要蒙古人买得起,给他放开供应就是,反正以他们的水平也炼制不出能赶上大明现有水平的兵甲来。
为防止边市大开后带来的一系列治安问题,朱由校又给卢象升这位宣大行军大都督安排了一个全新的职务—宣府互市口岸关防守备;其值司便是在各交通要道设置边防检查站,对进出关防的全部人员进行初步的甄别筛选,并对报关货物发放通商路引。
卢象升为鼓励各往来商贾进行通关、报关,经朱由校同意,守备衙门四处张贴告示,宣布凭借通商路引,一切北地货物只要在宣府治下交易,皆可享受到一成免税政策;而没有路引的行商货物,以半年为期,只要时间一过,凡无路引货物便一律视为走私,守备衙门是有权进行查扣地。
同时,京师和宣府各镇卫裁汰下的军卒又被进行了一次重新整编,这挑选出来的四千多人,被朱由校大笔一挥,全部划给了守备衙门。
同时进行的,还有整个宣府城的全面升级改造。
自从李之藻等人鼓捣出了水泥,朱由校把他现在常住的西苑就给彻底改造成了一座大型的棱堡结构要塞;以数名西洋传教士所携带的建筑书籍为凭,大批参与进棱堡建造的工匠和筑城师傅也在修筑西苑的工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
于是朱由校将这批工匠分成了三批,给了袁可立、孙承宗每人各一批人,剩下的这批就跟着自己来到了宣府。
至于这棱堡,其实早在万历年间起,受到西洋传教士影响的徐光启、孙元化等人早就开始认真研究过修筑棱堡式的防御工事。
当时还是詹事府少詹事的徐光启,更是早在万历四十七年十月就在《时事极迫极窘疏》中明言:“宁夏沙湃地方,全藉此台,虏不敢窥”。
更多内容加载中...请稍候...
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若您看到此段落,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畅读模式、小说模式,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
《大明之天启帝国》转载请注明来源:青草文学qcwx1.com,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